8月24日至25日,“新時代中國宗教學理論與前瞻”高層論壇暨2019年中國宗教學會年會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召開。本次年會由中國宗教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南開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承辦。
與會專家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研究、中國宗教學的現狀與未來、宗教中國化研究、佛教研究、宗教與人文精神、宗教哲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學理論創新、宗教比較研究、宗教歷史研究、中國宗教的現狀與治理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鄭筱筠說,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在毛澤東主席的親自關懷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當前,宗教研究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需要我們繼續發揚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優良學術傳統,關注當今世界宗教領域的新現象、新問題,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決策部署,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而努力。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楊慧林在《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宗教》一文中指出,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強調“各級黨委提高處理宗教問題的能力”,而“深入研究和妥善處理宗教領域問題”的關鍵,在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宗教”,掌握宗教基本知識。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何虎生說,我國的宗教問題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的特點。在革命、建設與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解決中國宗教問題,積累了有益經驗,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新時代,深入分析宗教問題的表現及根源、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是宗教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晏可佳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多年的持續發展、幾代學者的篳路藍縷,宗教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在對宗教基本問題的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成果,體現出宗教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其中,宗教的“五性論”就是長期以來對我國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理論。而五性論之“關鍵是群眾性”,為正確認識和把握宗教現象的“中國問題”、做好信教群眾的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導向。直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國宗教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堅持群眾性觀點,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提出了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實踐路徑。他認為,宗教中國化應包含5個層面:國家認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服從服務于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政治認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文化認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法律認同——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國家依法管理;國是認同——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列教研部副主任沈桂萍認為,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要求宗教界人士牢固樹立我國各宗教文化從屬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理念,自覺抵制把我國宗教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的錯誤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中國特色宗教思想和制度規范,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建中國宗教文化主體性。
河南大學教授朱麗霞認為,我國的宗教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宗教,它必須適應這個社會。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梢?,宗教中國化不僅關涉到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認同、相融合的問題,也關涉到宗教實現現代性的問題。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蓋建民提出,我國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的基本途徑是:以道教古籍整理研究為基礎,從而為道教教義的革新打下堅實基礎,切實推進道教中國化進程;以道教醫學、道教養生為著力點,打造健康道教、生命道教,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作出應有的貢獻;發揮“齊同慈愛”精神,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江蘇行政學院教授、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米壽江說,“中國化”也表現為在地化、本土化、民族化、本色化,其實質是與所處的社會“相適應”,這是宗教自身發展的規律。歷史事實證明,凡是與社會不相適應的宗教,無需外部壓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行退出歷史舞臺。伊斯蘭教自唐宋傳入中國,之所以能綿延1000余年并不斷發展,就是能不斷與中國社會“相適應”。這種“相適應”始終是動態的,它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社會在發展,文化在進步,宗教也必須不斷與之“相適應”。
南開大學哲學院講師王偉介紹了上世紀中國著名的穆斯林學者馬良駿的人類“同源一體”的思想。馬良駿晚年時被新疆穆斯林群眾擁戴為新疆回族總教長。馬良駿的愛國事跡在當時被傳為佳話,例如他三勸國民黨騎五軍軍長馬呈祥罷兵,爭取新疆和平解放;他代表全疆20萬回族同胞致電祝賀新中國成立,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通過《人民日報》予以回電。在經學思想方面,馬良駿充分運用《古蘭經》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對其中的概念作出既符合經典又順應時代的解讀。在此基礎上,他深刻闡述了人類“同源一體”的思想,倡導各民族、各宗教間消除偏見,共同維護國家統一。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桂萍回顧了伊斯蘭文明與儒家文明交融與對話的歷史。她指出,千百年來,伊斯蘭文明與儒家文明和諧與共,成就了一段和平交往、文明互鑒的歷史佳話。這一歷史經驗為應對現實社會的民族宗教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文本資源和深刻的歷史智慧,對當代世界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以和平手段解決地區爭端與民族宗教沖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記者:藍希峰)
(來源:2019年9月3日《中國民族報》)
(編輯:許津然)